行家茶骗局引发的思考:到底是什么影响了我们看见谁?共情谁?

前面已经介绍了“行家茶” 是什么 为什么 说“行家茶道研究会”是邪教性质组织?以及它是 怎么做 到的(背后的心理和思维陷阱)。如果还不了解的,一定要先看看,或者到“ 行家茶道警示网 ”阅读相关文章(📣提示:网站文章内容会不定时更新,同一篇文章也可以隔一段时间再看一遍哦)。

因为最近揭露行家茶骗局的原因,听到不少这样的声音 —— “你内心邪恶,所以看到什么都觉得邪恶!” 于是,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,这是内心的投射吗?到底是什么影响了我们看见谁?共情谁?

什么是共情?

共情(Empathy)也叫同理心,是我们感知、理解他人情感、想法和经历的能力,并以情感和认知的方式与对方产生联系。简单来说,共情就是设身处地,尝试从他人的角度体验他们的情绪和处境。

共情可以分为两种类型:

1. 情感共情(Affective Empathy)

这是我们在情感层面上的直接感受。当朋友悲伤时,我们也会感到心疼;当家人开心时,我们也会为之喜悦;当有人受害时,我们也会感到恐惧和愤怒。这种共情让我们能够直接感受到他人的情绪。

2. 认知共情(Cognitive Empathy)

这是我们在理性层面上的理解。即使我们没有经历过对方的处境,但我们能够理解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和反应。这种共情需要我们运用想像力和思考能力。

“共情”不是客观的,它带有选择性

可能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,“共情”是一种天生的善良,是对他人痛苦的自然感知,是一种无须学习、无需判断的能力。但实际上,共情并非是一种中立的情绪反应,它具有极强的选择性:我们并不是对所有人都能共情,而只会对某些人或某些类型的遭遇产生情感认同。

所以,我们共情谁?往往不是因为对方“善”或“恶”,“对”或“错”,而是因为我们愿意、更能理解,或者我们“习惯”那样做

比如说,在揭露“行家茶”骗局的过程中,有些人(包括我)的第一反应是“这些人太可怜了,被洗脑、被骗钱、失去家庭,甚至失去生命”,这时候他们的共情对象是被骗的受害者;而有的人则立刻站在“茶友”的角度,说“他们只是追求内在灵性修养,被你这种恶意中伤的人污蔑”,他们的共情对象是看似被“迫害”的群体;还有一部分人,共情的是“自由表达”或“社会规则”,他们觉得行家茶道研究会做的这些坏事很多企业、组织中都有,何必较真呢?从而认为“你揭露这些东西会破坏和谐”,反而对揭露者充满敌意。更有甚者,他们共情的是行家茶的何会长、店家、素食餐厅老板,觉得他们很成功、很聪明,懂得利用资源,是个“优秀”的榜样。

这就是共情的复杂性:它往往不是基于事实,而是基于立场与倾向,甚至是一种无意识的价值投射。它带有强烈的偏向性,并受到我们成长经历、社会文化背景和对“正义”的理解影响。

在心理学中,这种倾向被称为“选择性共情(Selective Empathy)”。这意味着我们总是更容易对“像我们的人”产生共情,更容易理解他们的痛苦,也更愿意为他们辩护。而对于那些与我们认知相异、生活方式不同,甚至威胁到我们信念体系的人,我们往往会下意识地否认、冷漠,甚至敌视

我经常听到有些沉迷行家茶的人分享:

这么多年来,外界一直有一些抹黑行家茶的声音,但我们不看,我们只相信自己的感受 —— 会长是仁慈的、爱我们的,茶友们对我都很友善。我以前生活不顺、家庭矛盾突出,是茶友们的陪伴和支持,才让我走出来的。会长和茶友们从来都不嫌弃我,我对他们充满了感恩……

这种选择性并不是简单地代表对与错,而是意味着:共情并不是客观的、道德无瑕的情绪反应,而是被意识形态和认知结构深刻影响的心理活动。

理解这一点,我们才能更冷静地看待“你为什么共情既得利益者(施害者、感受到被疗愈的茶友),而不是上当受骗、支离破碎的受害者?”的问题。

你共情谁,其实反映的是你的价值观

我们常说的“三观”包括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,具体如下:

  • 世界观是人对整个世界(包括自然、人类、社会)的根本看法和信念,是你对“世界是什么”的总体认知框架。
  • 人生观是在世界观的基础上,对人类个体存在的意义、目的、价值的看法。也就是说,你认为人生应该追求什么、面对什么、完成什么。
  • 价值观是人对“什么是好坏、对错、值得追求”的判断体系。它是最具体、最贴近日常选择的一种精神指南。
类别本质问题作用举例
世界观世界是什么?奠定基本认知框架宿命论、唯物论、存在主义
人生观人生该怎么活?指导人生目的和意义奋斗主义、享乐主义、虚无主义
价值观什么最值得追求?影响行为与道德判断忠诚、自由、金钱、责任等

真正的“共情”从来不是一个偶然的情绪选择,而是价值观在潜意识中的自然流露。

比如说,一个人如果坚定地相信“每个人都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”,他可能很难对行家茶的受害者产生强烈共情,因为他会觉得:“被骗是你自己的问题,为什么要怪别人?” 而另一个人如果内化的是“社会应该保护弱者”,那么他看到同样的事件,第一反应可能是:“这些人太可怜了,他们是被骗者,不是自找的,那些做局的人太可恶了!”

这里的差异,可能不是认知能力的问题,而是世界观的分歧。前者更强调个人责任,后者更强调系统性问题;一个人倾向从个体感受出发,一个人倾向从集体环境出发 —— 他们看到的“事实”甚至都可能不一样。

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这一点:价值观是一种“情感引导系统”,它影响着我们的注意力焦点和情绪出口。当你相信“揭露邪恶是破坏秩序”,你就更容易敌视揭露者;当你相信“沉默纵容邪恶是可耻的”,你自然更倾向于支持曝光真相的人。

更进一步说,我们甚至在不知不觉中用价值观来构建“谁是好人、谁是坏人”的判断模型。例如,有人觉得“信仰修行”本身就是值得尊重的,于是对“行家茶”的茶友抱有天然好感;而对“揭发”这件事,反而怀疑其动机是否正当。这种倾向背后,往往是价值观中对“和谐”、“秩序”、“心灵提升”的执着。

心理投射

在精神分析理论中,有一个古老但依然深刻的观点:“你所看到的世界,其实是你内在世界的镜像。” 这句话说的就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理机制 —— 投射(projection)。

心理投射指的是:

当我们无法处理自己内心的某些冲突、情绪、欲望或恐惧时,会将这些部分“投射”到别人身上,好让自己从中脱身。换句话说,你越容易从别人身上看到某种特质,往往意味着你在自己身上也有某种对应的东西,只是你没有意识到,或者不愿面对。

这就回到了茶友们对我发出的那句质疑:“你内心邪恶,所以看什么都觉得邪恶。”

表面上看,这是在批评我。但如果我们用投射的视角反过来看,它也可能是说话者自身对“邪恶”感受过深、不安过重,因而无法容忍别人揭露黑暗,只好将这种“看见黑暗”的行为理解为“你内心有黑暗”。

在“行家茶”的问题上,那些强烈否认存在问题、攻击我的人,也许他们的内心曾经对某种“信仰”、“权威”、“组织”的依赖极深。如今当这些东西被指为“骗局”、“邪恶”时,为了自保,他们宁愿攻击揭露者,也不愿面对自己的信念动摇。他们是在为自己当年不敢质疑的沉默、参与、纵容辩护,只是他们不自知。

那么,对于我自己来说,是否也在投射呢?我是否共情受害者?—— 是的!因为我曾经也有被欺骗、被欺负的经历,因为我是“行家茶”的间接受害者,它损害了我们家的利益,影响了我们家的和谐,所以我选择了站在受害者的立场,去揭露、去对抗。这些问题我并不回避。

所以,我想对那些质疑我的人说:“你们越无法共情那些受害者,也许是因为他们的处境让你感到过度不安 —— 他们触动了你自己不愿面对的部分。希望你们在说我内心邪恶的时候,也可以面对真实的自己,扪心自问 —— 你自己是否才是内心邪恶的那个?”

理解不同,不代表必须认同

起初,我对“动机不纯”、“内心邪恶”这些评价的反应是困惑与愤怒。但当我回头冷静地思考:他们为什么会说这些话?为什么有人会共情一个问题重重的组织,而不是受害者?我意识到,这背后可能是他们自己内在的恐惧、自我认同的捍卫、对既有秩序的依赖,甚至是成长过程中形成的某种价值观和思维模式。

我尝试去理解他们的动机,我知道这背后包含了复杂的心理因素,但我决不妥协。因为理解,并不代表我需要认同他们的判断。

我知道,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、多元、甚至混乱的世界里,每个人的感受和价值观都有其形成的土壤。我们接受这些东西的存在,但这不意味着我们要模糊是非、避免冲突,去追求一种虚假的“和稀泥”。行家茶的违法犯罪行为是 200% 真实存在的,案件推进的瓶颈不在于没有人揭发,或者公安办事不力,反而恰恰是因为许多受害者不去报案、提供证据。后来我才知道,除了部分茶友因为感到羞耻,秉持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”的心态而不报案,原来还有不少茶友既是受害者也是既得利益者,例如虽然被骗了钱、被洗脑了,但是在圈内好歹有一份小生意谋生。还有的虽然被骗了上百万、家庭破碎,但是他们在里面发生了许多不正当男女关系,甚至有“换妻”等行为,因此也不愿意报案。

也许我的发声并不能撼动“行家茶”这个组织,也许“行家茶”最终还是逍遥法外,也许“行家茶”被取缔了但又衍生了许许多多的邪恶组织…… 也许永远都有一些这样的人、这样的组织存在,我都理解,也都能接受它的存在。只要它们在自己的小角落做肮脏的交易,别被我看见,否则惹到我了,我一定会跟它们干一架!

总之,我们允许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立场,但不是所有的“不同声音”都值得赞扬。我们不知道这背后藏着一个多么复杂的人,不知道它是人是鬼。这也是我选择以半实名方式公开宣布抵制行家茶,揭露行家茶违法犯罪行为的原因,我见得光,会对自己的言行负责。

越是争议中,越要诚实地看见自己

在围绕“行家茶”的讨论中,被误解、被攻击,也被支持、被感谢…… 这种强烈的情绪洪流让我意识到:在争议中保持清醒,最难的不是判断别人,而是看见自己。

对于“你揭露行家茶,是因为你内心阴暗”这种言论,我反思了很久。也许,我确实对人性中的操控与伪善有强烈的警觉,这种警觉可能源自我自身过往的经验,也可能源自一种对正义的执念。但正因为这种“警觉”,我才会选择站出来说话,即使知道这可能会引来攻击与曲解,甚至有一些曾经较好的朋友,会在这时利用对我的了解来攻击我,揭我的伤疤。

我不否认,我的选择与我自己的人格、经历、创伤和价值观息息相关。但这不是一个缺陷,而是一个起点 —— 我相信,一个真实的人,会在内在复杂之中找到自己的方向

我们都带着自己的伤痕去看世界,也都在通过与世界的互动,试图疗愈和确认自己的存在。有人选择逃避,有人选择谩骂,有人选择装睡,有人选择吶喊。

我选择吶喊,不是因为我没有伤口,而是因为我不想再让更多人受伤、走弯路。

所以这篇文章不是为了辩解,不是为了胜负,而是为了让我们彼此之间,哪怕不能认同,也能多一点理解,多一点反思。所有的观点冲突背后,其实都是“我们是谁”的问题。

越是处在分歧和情绪的漩涡中,越需要诚实地凝视内心:你在共情谁?你在抵触谁?你为何生气?你在恐惧什么?你,是谁?

只有当我们勇敢地面对这些问题,我们才能真正走出盲从,建立起清晰、自由而坚定的自我。

结语

共情不是一面纯净的镜子,它更像一面折射我们信念、经验与恐惧的棱镜。我们之所以会在同一事件中选择不同的共情对象,并非因为事实本身在变化,而是因为我们看世界的方式不同 —— 那是由价值观塑造的,是由内心的投射染色的。

写这篇文章的初衷,不是为了赢得一场网络论战,而是希望把争论变成一种检视 —— 检视事实、检视立场、检视自我。若我们能在纷扰中多一点反思,少一点盲从,或许就能让那些真正需要被看见的人,得到更实际的帮助。

你看见谁、共情谁,站在哪一边,取决于“你是谁”、你相信什么。愿我们在坚持信念的同时,也保有审视自我的勇气。